close

前幾天找音樂時,意外發現這支今年初拍和剪的封箱花絮影片,想說那就順便分享一下此影片的架構與表現。

臺灣豫劇團109封箱大典活動花絮
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3243314755695024&id=253662327993630

該影片呈現為一般的「順剪」,就是「按照活動流程」順著剪下來。當時場地裡擠了滿滿的觀眾,可移動的範圍是最後方以及右側,以致於影片完全沒有左側的視角,但這不影響畫面的呈現。

大家有發現嗎?在移動位置受限,又順著流程剪時,為何各自銜接的畫面還能都長得不一樣(構圖不一樣)?

其實我基本上沒拿過攝影機,雖然讀大眾傳播,但卻沒修過攝影機的實作課程(選修沒去選),所以我的攝影構圖其實是靠剪輯經驗而來。

順剪忌諱的是「跳接」、「晃動」、「構圖不當」、「單一影片素材過短」、「單一影片素材前後預留秒數不夠」,除了後面四項比較屬於個人拍攝品質的呈現之外,第一項「跳接」要靠對現場的認知來「組織規劃」。(跳接的意思,兩個相連的鏡頭取景與鏡頭大小過於相似,造成視覺上跳一下的錯覺。)

🏮前面致詞部分只有單一人物要拍,呈現上尤其困難,除了單一定點的鏡頭伸縮要考慮整體構圖外,還可以跑去右側拍,但是要拍得不會太側面的方法就是「人物轉頭面向攝影機方位的時候」。

例如:
0:18-0:22
主持人使用一遠一近的鏡頭避免跳接
0:18-0:22至0:22-0:25
同樣是說話取用不同角度,避免造成畫面跳接
0:26
側面時選用人物面向攝影機方位的鏡頭
0:28
考慮整體構圖用鏡頭說話(人+帥)

🏮表演活動相較於致詞容易取景,主要是因為表演動作多,畫面豐富度自然高,選取畫面的重點在於「畫面會說話」、「動作呈現的意義」,構圖的部分就是自己掌握。

例如:
0:31-0:36及0:48-0:51
表演到一個定點(收尾)
0:36-0:39及0:39-0:42
攝影機在右側,於是選用表演面向、走向這個角度的鏡頭
0:49-0:25
一樣是表演到一個定點(收尾)

🏮互動式表演的重點在於「表演者與觀眾的關係」,「帶動氣氛」、「錢拋出去眾人搶」都是必要的取景,但是切記鏡頭要有鬆(全景)有緊(特寫),要不然絕對不好剪。再來,最後結束時,我選擇用主持人揮手再帶到觀眾席的畫面,代表活動到此結束(用畫面說話)。

例如:
0:52-1:23
同一節目連續不同的構圖與角度穿插
1:28
最後要有節目結束的交代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喜歡被動式的構圖組織,也就是側拍。臺上表演不管如何呈現,我只需要用鏡頭和剪輯,透過自己的想法、規劃和組織,賦予影片另一個生命。這大概比較像是後期導演,也就是素材有了,再將素材統整成形。這其實也較符合我的性格,在不干擾他人的情況下,默默完成任務。

相較於「請你擺出某動作讓我拍」的主動式構圖組織,我就不太行,這比較是導演「請你跟我這樣做」概念。

arrow
arrow

    逸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