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上週8/23參加南台灣表演藝術系列論壇【行銷X評論】,辦理地點於國立中山大學。以下針對評論做一些重點和想法的整理。

【評論】
評論這個講題就是我非得報名此論壇的原因,因為我幾乎沒看過以“評論”為主的講座或論壇。主講人邱坤良教授帶領音樂、舞蹈和戲劇界的評論學者,來談論「關於評論這件事」。

IMG_20190828_145342.jpg

(照片為作者現場拍攝)

(1)評論的目的為何?
記錄、點評(改善、創新)、行銷。

(2)評論是要給創作者看?觀眾看?還是同業看?
講者拋出的問題確實值得大家思考,我覺得這也是下筆前最重要的事。不同的書寫對象,呈現出的文句、語氣也會不一樣。

(3)心得跟評論是有區別的。
對我而言「心得」是為了推廣,「評論」是給創作者看。論壇中提到的重要觀點是「心得與評論要區分。」這部分也是我正在思考的,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?到底是要寫自己看得爽的心得,還是正經八百的評論?🤔

(4)評論的主觀與客觀,有沒有什麼標準?
個人覺得只能盡量客觀,畢竟看戲是很主觀的,每個人對劇團的喜好、劇本議題,以及察覺的點都不相同,想要完全客觀並不容易。講者有提到,可以以宏觀的角度或是此劇在劇團裡生成脈絡等等的角度來書寫,把自己抽離出來,成為一個獨立的評論人。

(5)評論要提立場、觀點,評價之後要給建議。

(6)文字不能讓人讀得太辛苦。
評論文太多學術性詞彙的堆砌,與大眾有隔閡感,像是「那個殿堂的人寫的東西。」
我最介意看到寫得很學術的評論,對像我這種看過此劇,也對文字算敏感的人來說,都會有看幾行字就不想看的感覺,試問其他一般人或觀眾怎麼看得下去?另外講者也有提到,越多人看的戲,評論人越不愛寫,反而愛寫比較創新、小眾的劇目,以致於觀劇的人少、看劇評的人更少。

(7)關於介紹性評論。
這部分指的是,評論裡對於故事的書寫有助於沒看過戲的觀眾了解劇情,對於評論的分析也比較能理解,但是故事敘述與分析的比重還是要斟酌。

(8)演完三天內和一週內出來的劇評,在觀眾看來是不一樣的。
這是因為距離演出越久,戲的感覺會越弱,所以劇評盡可能在演出三天內出稿。

(8)政府>資金>劇團>演出>劇評,這之間如何找到平衡?

(9)臺灣缺乏完整的評論體系,對此,邱坤良教授提出 「評論團體」的構想。
聽到「評論團體」這四個字,我眼睛都亮了起來,顯示為對這件事很感興趣🤣🤣🤣,雖然我創了一個相關的神秘組織,但是還不夠等級啦......

以上,就是本次論壇【行銷X評論】的分享。

arrow
arrow

    逸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